橫越過交通繁忙的Puente Grau,稍微往西走一點點,就能轉進由第三教堂(Templo de la Tercera)為中心的小巷區。此區也是非常適合散步的區域,除了依然有各式由火山灰砌成的美麗白色教堂、博物館、房舍與外牆外,也有許多手工藝品店可以逛逛。旅行至今,來到了第十天,因為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旅行時間,考量到背包重量,我仍很節制地不輕易購買紀念品。對我來說,逛逛商店、看看當地人的創作風格,即使不購買,也已經足夠有趣了。更不用說,那一直都在的白牆與藍天了。
通過鐵欄杆區,右邊是歷史博物館,左邊則是San Francisco 教堂公園,在白色之城內見到些許綠意,讓這座城市更加有生命力。我尤其喜歡公園裡的幾棵開著紫色的花的大樹,對於紫花的想像,似乎都是在路邊的草本植物的花,沒想到竟能看到開在大樹上的紫花。在這乾旱的冬日裡,樹葉早已落光,枝頭上只留下在豔陽藍天中恣意盛開的紫花,那稀有的顏色,似乎像是在和白色之城的人們宣告,看看我多特別、看看我多顯眼,請盡量欣賞屬於我的舞台時間…。愈是花時間在Arequipa漫步,就愈是愛上這座城市,可以,可以,我真的可以留在這裡了。我想起林滿秋在<墨西哥情人>一書中描述,她的另一伴把墨西哥的瓦哈卡城,當作是自己的情人;那麼我想對我來說,「秘魯情人」一定只能是Arequipa了。
一路欣賞著San Francisco路上,各種有質感的建築物,我再次來到Arequipa的武器廣場。而這次我沒有太多停留,因為目標是廣場東南方的Iglesia de la Compañía教堂。當第一眼看到這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時,一定會被大門正面繁複的雕刻所震懾,這座教堂從1590年開始建造,蓋了一百年,在1698年才完工,可以想見匠人們花了多少心思在上面。白色的建築依然使用Misti的火山灰作為建材,除了西班牙人帶來的天主教文化,同時也刻著秘魯的動植物和傳說,無論是為了傳教或是文化融合,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都是有趣的事物。不同於教堂外部的白色素雅,教堂內部可是金碧輝煌。大量使用黃金的雕刻、鑽石做裝飾,進去後可享受反差帶來的感官刺激,我對建築並沒有研究,可感受到的,就是當時人們的重視和用心。但另一方面,卻也開始思考:「大澈大悟的神,難道會需要珍貴的黃金和鑽石嗎?使用高貴的材料打造教堂或廟宇,也許是凡人的不安全感所致吧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