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幅地圖,聚焦於南美洲的中央地區,包括今日的秘魯、智利、玻利維亞、巴西等國。這張地圖也有幾個地方引起我的興趣:
其一是地圖上出現了「南迴歸線」,可見當時冒險家或科學家已意識到太陽移動的變化。
其二是「指北針」,讓讀地圖的人能辨認方位。
其三是「比例尺」,人們開始意識到表示距離遠近的重要性。
其四是在地圖上,將大西洋稱為「Mar del Nort」(北海);將太平洋稱為「Mar del Zvr」(南海)。這是非常有趣的一點,在地圖的方位上,兩者明顯位於東方與西方,為何竟是南海與北海的稱呼呢?且不止這張地圖,其他的古地圖,也都是這樣稱呼大西洋與太平洋。難道對於當時歐洲人的認知來說,東方其實是北方嗎?哥倫布的「向西航行」,其實是「向南航行」嗎?真是令我相當好奇。最後,在這張地圖上,描繪出了廣闊的亞馬遜雨林、狹長的安地斯山脈,與秘魯著名的的的喀喀湖,的的喀喀湖中有許多小島,從地圖上看起來,小島排列得異常整齊,想來若不是尚未認真測量島嶼之間的距離,就是作者懶得仔細描繪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