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2016南美-22. 在桑樹之家,穿越時空對話

Arequipa及科卡峽谷地區停留了八日,終於來到了最後的日子。天空依舊是那麼的藍,就像剛到Arequipa的第一天一樣,而剩下最後的一天,就要和這個城市道別了。一個人旅行多日,一路上可開口說話的機會不多,又即將離開這座我喜愛的城市,這天一早起來,不由得感到孤單。

在早餐店吃了秘魯的特色「麵包餃」配上一大杯藜麥汁,這種特殊的餃子有酥酥的麵包外皮,內餡多樣,有牛肉、豬肉、雞肉、蔬菜等口味,是我蠻喜歡的秘魯點心。沿著卡塔莉娜修道院邊緣向南走,就會在轉角看到一棟有著壯觀的白色大牆,以及繁複雕刻的大門的建築物:桑樹之家 (Casa del Moral)

在旅遊書或其他旅人的部落格中,較不容易找不到「桑樹之家」的說法,而是依據其字面上的意思翻譯過來的「道德之家」。然而究其根源,Casa del Moral中的Moral,其實並無道德之意,而是指這棟建築物庭院中的一顆桑樹。我想稱呼它為道德之家,似乎會多了許多不必要的想像,還是稱呼它原來的名字,桑樹之家吧!

桑樹之家建於1733年,是Arequipa中麥士蒂索(mestizo)建築物的代表。所謂麥士蒂索,其實就是西文中的Mix,混和的意思,這種風格的建築物,混和了西班牙與印加的特色。就像台灣也能見到「和洋混和式」、「和閩混和式」的建築,麥士蒂索這個概念其實就很好理解了。桑樹之家的本體基本上是西班牙式的建築,然而在細節的雕刻上,有著豐富的印加元素,兩者混和得恰到好處。

我來到桑樹之家,是為了一睹許久沒見到的中文字。桑樹之家目前是一個博物館,收藏包括錢幣、家具、地圖等古物。其中的一個櫥櫃,在內部與拉門內側,竟貼滿了以書法寫成的「論語」和詩詞。究竟為何在這裡會有論語及詩詞呢?雖已年代久遠不可考,但在我自己浪漫的想像中,也許是在那大航海時代,西班牙的艦隊航行到東亞,某位熱愛異國文化的冒險家,將中文書籍帶回了西班牙,再從西班牙帶到南美洲。西班牙並沒有在中國建立殖民地,雖然在台灣的基隆建立據點,但當時的台灣不是明朝的領土,也極少漢人,比較可能還是在與明朝的貿易中得到的吧!

許久沒使用中文,看到熟悉的文字倍感親切,也在詩詞中尋找是否有自己曾經背過的。近來台灣的「去中國化」日益劇烈,對我來說,台灣是我出生成長的國家,不屬於中國。關於認同,我認為自己是台灣人,不是中國人。然而,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,中國的文化也是其中珍貴的一部份,若因政治立場而丟棄中國文化,我認為是相當可惜的。試想想,世界上能找到一個地方,同時擁有南島原住民文化、西班牙荷蘭文化、中國文化以及日本文化嗎?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,也許過去有許多外來政權,對待台灣人並不好,但以現今的角度來看,這些都是我們的經驗,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特色。我的想法是,「去中國化」應停留在政治層面,而不要進入文化層面。試想想,曾被西班牙殖民的Arequipa,若因為「轉型正義」,而毀去所有西班牙殖民的痕跡,那麼世界上就要少了一個美麗的城市了,多麼可惜啊!

雖是為了櫥櫃中的論語詩詞,而來到桑樹之家,但我卻在此發現意料之外的珍貴寶物:古地圖。對於大航海時代,我總是有浪漫的想像,也曾有過,若出生在那個時代,一定很有趣的想法。歐洲人初來到美洲大陸,自然開始繪製地圖,當時的測量術沒有現代精準,因此留下許多有趣的地圖。一幅1550年繪製的美洲地圖,可以想像當時西班牙人沿著南北美沿岸航行,邊航行邊估計陸地的大小,畫出了有趣的比例,完全低估北美洲的大小;而從地圖也可發現,當時西班牙人已發現南極洲了。

除此之外,在北美洲的西邊的陸地,出現了INDIA字樣,不確定在當時歐洲人的認知中,是否INDIA就是今日的印度,或是泛指遠東地區。而與INDIA同塊陸地連著的,是Cathay。這個字我想台灣人不陌生,香港的國泰航空、台灣的國泰銀行,都是Cathay這個字。Cathay其實意指「契丹」,是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稱呼,緣由是遼國這個由契丹人建立的強大國家,曾經統治中亞一帶。Cathay的稱呼就經由中亞、西亞、東歐,再傳到西歐各國,成為中國在歐洲人口中的名稱。我總覺得這件事情非常有趣,因為Cathay可是契丹人呢!並非中國的文化優勢漢族人。當時歐洲人認識東亞的角度,想來定是個有趣的故事,也讓我很想要看看馬可波羅寫的記述。

下一幅地圖,聚焦於南美洲的中央地區,包括今日的秘魯、智利、玻利維亞、巴西等國。這張地圖也有幾個地方引起我的興趣:

其一是地圖上出現了「南迴歸線」,可見當時冒險家或科學家已意識到太陽移動的變化。

其二是「指北針」,讓讀地圖的人能辨認方位。

其三是「比例尺」,人們開始意識到表示距離遠近的重要性。

其四是在地圖上,將大西洋稱為「Mar del Nort(北海);將太平洋稱為「Mar del Zvr(南海)。這是非常有趣的一點,在地圖的方位上,兩者明顯位於東方與西方,為何竟是南海與北海的稱呼呢?且不止這張地圖,其他的古地圖,也都是這樣稱呼大西洋與太平洋。難道對於當時歐洲人的認知來說,東方其實是北方嗎?哥倫布的「向西航行」,其實是「向南航行」嗎?真是令我相當好奇。最後,在這張地圖上,描繪出了廣闊的亞馬遜雨林、狹長的安地斯山脈,與秘魯著名的的的喀喀湖,的的喀喀湖中有許多小島,從地圖上看起來,小島排列得異常整齊,想來若不是尚未認真測量島嶼之間的距離,就是作者懶得仔細描繪吧!

接下來,是一幅繪於1631年的彩色美洲地圖,從這幅地圖可看見,經過一百多年,西班牙人對於美洲地貌的認識,已經精準了許多。除此之外,地圖上除了赤道與南北回歸線,也加上了經緯線,標示位置更為準確了。而人們也已經清楚了解,使用平面的地圖,對於瞭解球狀的地球,會產生誤差;因此這張地圖也可看見,每一條經緯線都是以弧形方式表示,人們已開始嘗試畫出「圓的地球地圖」。在太平洋與大西洋中,會有船隻航行發生的事件,甚至有些地方繪有海怪,從形狀看起來,大概是鯨魚以及其他海中哺乳動物吧!此地圖還有一個亮點,那就是地圖上下方的南北極。人們已知道,使用平面的方式作畫,很難精準描述南北極的地形,因此在上下方,補充了以南北極為中心所見的世界,即使到了今日,我仍覺得這是很有趣的看世界角度,也可以想像當時的繪製地圖的人,一定很想很想告訴大眾,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。

最後這幅繪於1798年的秘魯地圖,已離現今所認識的秘魯相去不遠,此時西班牙人已在南美建立許多城市,可在地圖上找到LimaArequipaCuscoPuno等我在旅行中會拜訪的城市,由字體的大小,也可了解當時的城市規模與重要性。這幾張地圖接續而看,能發現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,似乎也走了一遍人們在過程中在思考什麼、在意什麼、想傳達什麼。這種感覺,像是藉由一幅幅的地圖與古人對話,傾聽他們的心聲,藝術與美穿越時空,連結著無法見面的人們,是非常奇妙的事情。

地圖之後,有Cusco與玻利維亞的Potosi兩座城市的手繪圖,可見當時城市的規模及生活方式。在明日一早離開Arequipa之後,我即將前往昔日印加帝國的首都Cusco,在我尚未親眼看過Cusco之前,先在這幅畫中看見了Cusco的從前。在畫中,那雄踞於城市一方的太陽神殿,此時變成什麼模樣了呢?在即將離開Arequipa的時刻,開始對於Cusco有了一些期待

除了地圖之外,在桑樹之家,看看古老的家具、人力車、藍白配色的花園;或登上屋頂,遠眺Misti與查查尼,近觀大教堂的雙塔鐘樓,都是很不錯的。

歡迎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