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2016南美-63. Hola智利!Hola Santiago!

86日,智利時間清晨兩點五十分,我降落在首都聖地牙哥(Santiago de Chile),來到了南美洲的第二個國家。每個被西班牙殖民過的國家,總有一個Santiago,就連台灣也不例外,世界上的Santiago太多了,這裡是「智利的聖地牙哥」。

智利是南美洲最富裕的國家,和周邊國家的關係都不太好,舉凡秘魯、玻利維亞、阿根廷,都不喜歡智利。這肇因於當年智利為了自身利益,發動南美太平洋戰爭,奪取了各國資源後,成為富有的國家,當然是其他國家眼中的惡鄰了。而我身為一個旅人,能先將這些是非恩怨放下,好好用自己的眼睛,認識這個新的國度。

兩點五十分,我沒有選擇搭計程車進Santiago市區,因為這個時間沒地方去,待在街頭也危險,具旅人們所說,Santiago的治安並不是很好。我在機場換了智利披索,坐在椅子上休息。睡睡醒醒,到了早上六點,是機場往市區巴士的第一班車時間,我走出機場航廈,剎時一股寒意襲來。Santiago位於南緯33度,海拔500公尺,比起利馬,真是冷了許多,我把所有衣服穿上,仍是直發抖,冬天的智利好冷啊!

機場巴士不用先買票,直接付錢給司機,我不知道多少錢,就把不同面額的鈔票拿在手上讓司機抽,其實在秘魯旅行一個多月,對於西班牙文的數字念法,早就滾瓜爛熟,只是智利披索(CLP)面額太大,都是幾千幾百的,比起秘魯新索爾,大多是個位數和十位數,差了很多。從秘魯到智利,我還沒習慣「百」、「千」的說法,只好讓司機自己抽。從機場到市區,車資是1700CLP,以2016年的匯率來說,CLP除以20,大約就是新台幣的金額,所以這趟車資大約為新台幣85元,感覺蠻便宜的!然而,我是從秘魯來到這裡,因此感受到很大的物價差距。以Cusco來說,從機場坐公車到市區,只要0.7新索爾,大約台幣5~6元呀!付完這趟車資,心裡扎扎實實地感受到,我從開發中國家,來到了已開發國家了。

初到智利一切還不熟,我在訂好的青年旅館附近下巴士,才早上六點半,冬日的Santiago天還沒亮,只有昏昏路燈。Santiago的治安比較差,我小心翼翼地在街上行走,少有路人,只有偶能見到看似無所事事的遊民。道路是寬闊的柏油路,紅綠燈站在每個十字路口,殖民風格的建築物看起來經過了整理更新,我真的來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了,他和我本來熟悉的世界比較像,卻和秘魯很不一樣。

青年旅館大門未開,我站在寒冷的空氣中,等到了七點。將行李寄在青旅,就背著小背包出門,今天要去的地方,是位於Santiago西邊120公里的濱海藝術城市Valparaiso(瓦爾帕萊索)。從大馬路上,走下通往地下的長長樓梯,我搭乘的交通工具已經不是秘魯共乘車,而是現代化的地鐵了。Santiago地鐵已有40年歷史,路線可到達市內大部分地方,是在Santiago生活或旅行,所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。

早晨七點多,地鐵站已開始有了上班的人潮,地鐵比起紐約乾淨得多,而車資則是以尖峰離峰時段來算,早上的上班時間,單程不限距離是660CLP,我入境隨俗買了一張地鐵卡,一來這幾天使用方便,二來可以當作紀念品帶回台灣。列車外觀新穎,可以見到大大的車輪,內部則和一般地鐵差不多,只是沒有電子跑馬燈,要自己注意聽下車的地點。

在地鐵站等車時,也有了機會仔細觀察智利人,我發現,智利人和秘魯人,長得好不一樣啊!不同於秘魯人的褐色皮膚,智利人大多為白人臉孔,可能西班牙的後裔較多人生活在智利吧!服裝打扮上,也有明顯不同,智利人的打扮,比秘魯時尚的多了!而一種大城市的冰冷感,也不自覺地襲上了身…。

下午,從Valparaiso回到Santiago後,我直接來到城市的武器廣場,智利同樣是西班牙殖民過的國家,武器廣場仍然是認識城市的起點。我在智利的旅行計畫,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復活節島,對於Santiago這座城市,沒有做太多功課,來到武器廣場,我幾乎是用一種沒有任何既定印象的方式在認識它。這樣有好有壞,好的是比較不會有偏見,或是變成打卡式的行程;而壞處就是我可能錯過一些著名的建築物。

傍晚的武器廣場,人潮眾多,各式各樣的人們坐在廣場內休息,比利馬熱鬧,也比利馬混亂。廣場四周,則是音樂聲、歡笑聲此起彼落,今天剛好有遊行呢!智利的遊行,不知道是什麼風格呢?

首先看見的隊伍,女性身著華麗、濃妝豔抹、低胸短裙,熱情奔放地跳著舞。這和保守的秘魯,實在是太不同了呀!智利的遊行,比較符合印象中的拉丁風、南美洲的熱情形象。在秘魯待久了,都感受不到南美洲的這一面,雖然是鄰居,兩國的氣氛真的大不相同。

另一支隊伍,揮舞著代表印加人的彩虹旗「Wiphala」,這面旗幟,是安地斯原住民的精神象徵及驕傲,從秘魯、玻利維亞、厄瓜多、阿根廷,到現在的智利都可看見。在印加帝國時期,行政區以「蘇尤」劃分,不同的蘇尤,有形式不同的彩虹旗。今日所見的旗幟,是「科亞蘇尤」旗(Qulla Suyu),科亞蘇尤的範圍,在Cusco以南,包含秘魯及玻利維亞南部,直到智利。

Wiphala在廣場中飄揚,身著印加原住民服飾的人們,歡樂地起舞,就連印加舞蹈,在智利也比秘魯奔放的多呢!只是幾百年前,兩國同屬印加帝國的科亞蘇尤,同樣的Wiphala在兩國土地上揮舞著,現今兩國卻已是水火不容了。另一方面來說,也許這面代表印加象徵的Wiphala,是能使兩國人們友好的媒介吧!

走出遊行人群,看向廣場一邊,是有著雙塔鐘樓的大教堂。雖然號稱大教堂,但其大小及氣勢,都比秘魯各城市的教堂來得低調許多了。大教堂身後,則是一棟現代化,滿是玻璃窗戶的高樓,大教堂曾經是廣場地標,如今也慢慢地被現代化建築取代了。

廣場內有兩座雕像值得一看,其一是Pedro de Valdivia (佩德羅··巴爾迪比亞)的銅像。Valdivia是從西班牙來的征服者,他率領的軍隊擊敗了印加帝國南部的軍隊後,在此處建立Santiago,是第一任的智利總督。既然是征服者,為何銅像會立在智利的武器廣場呢?據說這座銅像是西班牙送給智利的,紀念Santiago建城。我不禁好奇兩國的想法,是智利缺少南美認同,想向歐洲靠攏嗎?是西班牙人即使到今日,仍認為自己對於智利有所貢獻嗎?或也許只是單純的,紀念這位建立Santiago城的人物。看看Santiago市民在Valdivia銅像周圍,非常自在,也許「轉型正義」在此處並沒有發生。而在Valdivia銅像後的殖民風格建築,如今則是Santiago的市政府。

另外一座石造雕像則很特別,形象上是一位斷頭的人,手中捧著自己的頭。這座石雕建於1992年,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的500年,不禁又對智利的認同感感到好奇了呢!以南美各國的角度來說,正是哥倫布的到來,為當地人們帶來了數百年的黑暗殖民統治,為何如今還要紀念這件事呢?而這個石雕,是智利的原住民Mapuche(馬普切)人英勇對抗西班牙入侵者的形象,但卻已頭首分離,是寧死不屈嗎?或是終究敗給了西班牙人呢?

天色漸漸暗了,我走在Santiago街頭,想尋找道地的智利料理當作晚餐,卻只看見漢堡、熱狗、披薩、排餐等西方食物…老智利呀!你到底在哪呢?我只好慢慢走離武器廣場,路上,看見了華麗的殖民建築,也看見了城市共享單車,Santiago這座城市,有新,也有舊。

最後,我在路邊看見一間中華料理餐廳,遍尋不到想吃的我,就走了進去。老闆明顯是個華人,他看見我走進去,面無表情地對我說了一長串西班牙文,我聽不懂,一方面也傻住了,我以為,他看到我,理應會對我說中文。老闆有點不耐煩,又說了一長串西班牙文,我只好比手畫腳要了菜單來看,正在想要吃什麼時,抬頭看見老闆在看電視,電視裡演的是周星馳的電影!這老闆果然是華人呀!為什麼他不跟我說中文呢?我心中滿滿疑惑,點餐時,老闆仍是冷冰冰面無表情,我鼓起勇氣向他說:

「你會說中文嗎?」

「什麼?你說中文?早說嘛!」

難道,是我在秘魯旅行一個多月,已經變得不像台灣人了嗎?

雖然能溝通了,但老闆仍然冷冰冰的,我想,這是不是就是Santiago這座城市的風格?老闆是香港人,知道我來自台灣後,仍沒有太大情緒變化,只跟我說,這附近晚上不平靜,說我一個人在路上行走,很危險。我問了老闆附近有沒有超市,幸運地得到了老闆的指點,只是老闆仍語重心長地說,務必小心,晚上路上很危險。

我用筷子吃了一盤炒麵,我想,那冰冷的友好,大概就是Santiago了吧!

歡迎留言